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模拟卷
一、单选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性质的改变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结构的优化
D.事物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移动
2.有哲学家认为,万物瞬息万变,没有相对静止,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A.形而上学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物是感觉的复合”。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肯定( )。
A.世界万物具有统一性
B.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C.世界万物具有可知性
D.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割性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
A.实践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理论,一种是唯理论,另一种是( )。
A.经验论
B.循环论
C.直线论
D.不可知论
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
A.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B.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C.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亲族关系
B.地缘政治关系
C.物质生产关系
D.思想文化关系
9.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剥削阶级和被削阶级的矛盾
B.进步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0.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1.下列各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12.下列各项体现正确处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是( )。
A.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B.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留给别人
C.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党对中间势力采取的策略方针是( )。
A.反对
B.争取
C.发展
D.孤立
14.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的是( )。
A.周恩来
B.朱德
C.毛泽东
D.瞿秋白
1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1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B.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C.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D.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17.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稳定
B.发展
C.创新
D.开放
18.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
A.八一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湘边界秋收起义
D.百色起义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依据是( )。
A.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20.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修补
D.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21.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2.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改革开放
B.创新驱动
C.经济发展
D.社会稳定
23.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4.陈云在中共八大的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所涉及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B.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C.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D.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
25.当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 )。
A.城乡二元结构
B.农业投入不足
C.农民收入偏低
D.农村发展滞后
2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
A.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这体现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是( )。
A.发展教育
B.扩大就业
C.改善民生
D.养老助残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
A.一个中国
B.长期繁荣
C.两制并存
D.高度自治
30.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是( )。
A.由国际政治格局决定的
B.由我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C.由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的
D.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3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港澳台问题
3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对外开放,改革创新
3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 )。
A.坚持执政为民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与时俱进
D.坚持发展生产力
34.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国家宪法日的日期是( )。
A.9月10日
B.12月4日
C.1月1日
D.5月4日
35.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B.互惠互利、共赢共存
C.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简答题(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7.党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的经验教训。
38.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39.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三、论述题( 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40.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1.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